近幾年來,國內煤化工項目的發展可謂緊鑼密鼓。特別是在中西部煤炭資源豐富的地區,部分地方政府和企業對煤化工表現出的過度熱情,已背離了國家“十二五”規劃的有關精神。作為一名地方的政協委員,在“兩會”召開之際,我建議國家能更加關注西部地區煤化工的持續“井噴”勢頭,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,確保其健康發展。
隨著國家“十二五”規劃的出臺,我國建設資源節約型、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步伐不斷加快。作為國家經濟支柱的石化行業在轉型升級、資源保障、節能減排、環境保護等方面面臨的形式和任務更加嚴峻。但西部地區的某些地方政府和企業仍在盲目地“逆勢而上”,甚至把煤化工項目當作招商引資的頭號工程、地方經濟轉型突破的一把手工程。這些地方政府和企業太看重煤化工項目的GDP效應和政績效應,卻忽視了其高耗能、高風險的一面。特別是西部地區本來就水資源匱乏,生態環境脆弱,而煤化工項目是高耗水項目,若一再跟風,盲目發展,勢必會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、水資源危機等,后果令人擔憂。
在我國傳統煤化工行業中,合成氨、甲醇、焦炭和電石等產品大多為中低端產品和通用產品,產能大多過剩。因此,我建議:
一是政府相關部門應參與協調管理機構,統籌加強對地方政府、企業發展煤化工的監管,延伸《石化和化學工業“十二五”發展規劃》觸角,尤其是針對于中西部地區。
二是堅決淘汰落后產能,實施高起點戰略。西部地區要重點實施節水工藝,統籌農業用水、生活用水。建立煤化工多單元聯產系統及生態工業,優化集成節水工藝,確保資源、能源綜合利用,達到污染物零排放。
三是加強煤化工技術研發“國家隊”對地方和企業的技術支持,瞄準國際高端技術的目標,針對關鍵環節及共性問題聯合攻關,同時積極引進、培養、儲備煤化工領域的專業人才,提高自主創新能力。(李旸 陜西寶化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)
中化新網 http://www.ccin.com.cn/templet/ccin/ShowArticle.jsp?id=220777